乐的残片,虽然不“值钱”,却蕴含着最朴素、最真实的生命印记。
林织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。
她没有画稿,所有的构思都在心中。
她选择的题材,是敦煌壁画中的“九色鹿”。
那只美丽而善良的神鹿,为了救人而暴露自己,最终却遭到背叛。
这个故事,像极了此刻的她,也像极了那些被“情感织锦”诱惑而迷失本心的人们。
她以“游针心法”为引,将自己的精神力与那些材料融为一体。
光导纤维在她指尖仿佛活了过来,随着她的心意游走、交织。
她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苏绣针法,而是大胆创新,将光纤的特性与丝线的柔韧完美结合。
每一针下去,都耗费着她巨大的心神。
她将自己在“遗忘之陵”中感受到的那些被压抑的、扭曲的情感,以及自己对生命本真的呼唤,都一点点织入这幅“九色鹿”之中。
绣制鹿眼时,她想起了那些“画皮人”空洞的眼神,于是她用最纯净的忆晶碎片,赋予鹿眼一种深邃而悲悯的光芒,仿佛能洞察人心深处的迷茫。
绣制鹿角时,她想起了“梦蝶计划”对“无为”的扭曲,于是她用遒劲而灵动的针法,展现出鹿角挣脱束缚、向往自由的姿态,蕴含着“道法自然”的勃勃生机。
绣制鹿身周围的祥云和花草时,她将那些记录着平凡人喜怒哀乐的忆晶碎片融入其中,让每一片花瓣、每一朵祥云,都散发着真实而温暖的情感气息——那是久违的、未经雕琢的喜悦、悲伤、愤怒、爱恋……随着作品的逐渐成形,林织的身体也日渐消瘦,脸色苍白如纸。
但她的眼神,却越来越明亮,仿佛有两团火焰在燃烧。
她不眠不休,废寝忘食,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这幅“九色鹿·觉醒”之上。
墨隐和判官在一旁默默地守护着她,为她准备食物和水,却不敢轻易打扰。
他们能感觉到,林织正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也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。
这幅绣品,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她信念的凝结,是她对这个冰冷赛博世界最后的反击。
终于,在第七天的黎明,当地下通道尽头透进第一缕微弱的晨曦时,林织放下了手中的最后一根光纤丝线。
一幅约半米见方的苏绣作品,静静地悬挂在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