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红色的东西,是一株绿色的植物,顶着一个红红的穗头。
杨怀玉眼睛顿时一亮。
植物的叶子是由3~6枚小叶构成的掌状复叶,叶子呈扁平状,顶部带着尖针,颜色是碧绿色的;叶片上的纹路清晰,叶子上的主脉粗壮坚韧,人参叶子摸起来手感光滑,叶片容易折断。
在叶子中间竖着一根独杆,杆上挑着一个鲜红的穗头。
杨怀玉呼吸变得粗重,她用手揉了揉眼睛,再次仔细看去。
上一世的记忆和现在眼前的植物重合,是人参,没错,就是人参!
激动!真的好激动!
她仔细数着人参的复叶。
人参的掌状复叶数量因年生而异,二年生为1枚,称为“巴掌”;三年生为2枚,称“二甲子”;四年生有3枚,叫“灯台子”;五年生有4枚,叫“四品叶”;六年以上的人参有5枚或6枚,叫“五品叶”,“六品叶”……(东北地方叫法)
五个叶,六个叶……
数完了叶,杨怀玉在一旁坐了下来,她想要静静。
不知道有没有数错,竟然,竟然有三十年参龄?
她忽然觉得手脚都没地方放了,不相信,也不敢挖。
她喝了口水,平息了一会,从空间拿出了挖参的工具。
手持柴刀,围着人参画了一个一米的正方形,将人参圈在正中,正方形的四个角插上了四根棍子。
听放山的老村民说,看到人参之后不要着急挖,先用红布条把它拴起来,年头太久的人参会成精,一接触到人,它就会跑的无影无踪。
先别管它成不成精,拴起来总归错不了。
杨怀玉从兜里掏出一根红布条,拴在人参的茎上,轻轻的打了个结。
她没有专业工具。听说,挖参不能用锹和镐挖,人参的参须很细,如果把须挖坏了,参就不值钱了。”
不能用锹和镐,杨怀玉就用柴刀砍倒一棵花辣子树,这种树的木头木质是最硬的,永安屯的村民冬天都会拿它来烧炕,烧一抱柴,炕整晚都不凉。
把花辣子树劈开,劈成一块一块手掌宽的板条,板条的头上削尖,用削尖的板条破开草皮,一点一点的往下挖。
杨怀玉没有表,估摸着时间,应该得挖了两个多小时了。
她看看刚露出土的参须,按下了想休息的冲动。
人参的须子也太细了,比苞米棒子上的胡子还细。
她小心的一点一点的扒拉着人参周围的土,每露出一点参须,都会高兴的吐出两口气。
一直挖到天大黑,这颗三十年的人参,才被完完整整的挖出来。
杨怀玉把那颗挖出来的参平平整整的放在一边,还真是,看起来好像有两条胳膊,两条腿,真有人的形状。
不愧叫人参,
今天晚上,只能在这个地方扎营了。
点上火,杨怀玉也顾不得吃饭。
就着火光,仔仔细细的欣赏着挖了个好几个小才挖出来的人参。
怪不得叫人参。
真的就是一个人身体的形状,除了参头,就是连接茎的部分,参头往下开出两个小叉,像人的两只胳膊,再往下是肚子,肚子下面是两条腿。
无论是胳膊还是腿上,都布满了细长的根须。
杨怀玉抚摸着没有断掉一点的根须,畅想着美好的未来。
她把整个人参裹上一层湿润的土,外面再包上一层潮湿的青苔,然后把人参放进空间。
晚饭照例是烤馒头。
两个馒头下肚。困了两三天的圆枣和山梨都已经软了。